疫苗流通与预防接种
疫苗接种的主要目的是使身体能够制造自然的生物物质,用以提升生物体的对病原的辨认和防御功能,有时类似的病原体可以引起针对同一类病原的免疫反应,因此一个疫苗主要是针对一个疾病,或相似度极高的病原体,例如以牛痘预防天花即为佳例。因此疫苗的保存良好与质量安全则是影响接种有效性的直接因素之一。
试想一下,一个狂犬疫苗接种者接种了一针失效疫苗后,会意味着什么?
安全的冷链温度
疫苗的存储方式与化学药物是不同的。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美国CDC都先后公布过疫苗储存温度的指南。我国在2016年4月26日也发布了新修订的 《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 结合《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对疫苗在流通和接种过程中的全程监管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将二类疫苗纳入了由省级疾控机构组织在省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集中采购的管理流程,进一步规范疫苗在整个流通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和有效的监控。
我国在2016年7月20日发布了新修订的《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 ,专门增加了疫苗的流通质量管理条例以及可追溯的要求。
新的《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第十六条: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疫苗生产企业、接受委托配送疫苗的企业应当遵守疫苗储存、运输管理规范,保证疫苗质量。疫苗储存、运输的全过程应当始终处于规定的温度环境,不得脱离冷链,并定时监测、记录温度。
疫苗储运与接种温度的监测
根据《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要求,为了确保疫苗安全,必需对储运温度进行全程监测。无论是仓库、运输车、或者冷链箱等设备,都必需有温度记录或监测设备。而且,要求温度记录/监测设备必需稳定可靠,确保数据无法被修改或修正,以真实反应冷链全程温度。这些温度数据将是疫苗安全储运的直接证据。同时,国家药品监督局规定每批疫苗的所有环节都必需带有储运温度数据,并要求记录或监测系统也能够进行溯源。
为此,温度记录和监测系统早已成为疾病控制与预防机构、疫苗企业,以及疫苗经营/配送商,各地卫生防疫部门必备的工具。